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2018-09-28 09:28
来源:本站
【阅读提示】
近年来,咸宁市慈善会积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省、市民政局有关扶贫攻坚和慈善事业的决策部署,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在做好各项慈善工作的基础上,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以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切实发挥慈善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美好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路拓宽了,桥修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慈善专款泽披偏远山区百姓
记者 王奇峰 通讯员 夏丹 周锐
一段乡村公路,带动一个产业
当下已过鲜切花的销售旺季,天城镇河田村的花卉基地负责人魏君正在盘算着流转更多的土地,以农户加盟合作的方式,扩大鲜花种植规模,带动更多乡亲致富。
天城镇河田村地处崇阳县北端,距离县城北8公里,陆水河河畔,隶属陆水库区移民村。白云潭大桥建成通车前,这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半岛村”一度交通闭塞,偏远落后。
2016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河田村魏家冲易地搬迁安置点开工建设。由于原本进入该点的村组公路只有3米宽,致使材料运输和重型机械进入不便,急需拓宽加固。年底,河田村村委会向咸宁市慈善会提交报告,申请精准扶贫专项资金。一个月后,5万元慈善专款及时到账。
经过加宽、平整、碾压、黑化等系列工程,一条长700米、宽7米的平整公路直通易地搬迁安置点。路修好了,安置点的建设也得以顺利进行。
魏君的花卉基地就紧邻魏家冲易地搬迁安置点。基地位于河田村五组,规模32亩,主要种植市场所需鲜花及盆栽植物,有玫瑰、百合、康乃馨、非州菊等多个品种,吸纳贫困户劳力15人,在基地进行施肥、打药、除草、剪枝等后期管理,年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
魏君是河田村人,原在外承接工程多年。2017年,看着家乡的可喜变化,魏君萌生了回乡发展花卉基地的想法。前往云南等地考察后,他引进鲜花品种开始种植,获得成功。
“交通便利了,我们是直接的受益者。从基地到市场只有十几分钟车程,花的品相好,自然深受市场欢迎。”魏君告诉记者,下一步他打算带动周边农户加入种植。接受记者采访时,看着一朵朵鲜花排列成行,魏君笑容满面。
一个修复工程,守护一方水土
钱要用在刀刃上。对重点贫困村——天城镇桃红村的群众来说,尤其如此。正是咸宁市慈善会拨付的一笔善款,切实帮助解决了村里几百名群众的出行难题。
天城镇桃红村位于崇阳县城北边缘山区,与县国营桂花林场、松柏、菖蒲、洪下、桂花泉镇的三山、坳上村接壤。两峡山峦起伏,有九十九道弯的崇阳港穿腹而过。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266户,1205人,耕地面积850亩,山林面积9680亩。
2015年6月1日晚至6月2日早上6时,崇阳突降特大暴雨,部分乡镇、村落受灾严重,地处山区的桃红村低洼处一片汪洋,且多处山体发生滑坡。其中,横跨崇阳港的李家冲小桥水漫堤坝,隔断了该村四组全体村民出行。
2017年1月20日,来自咸宁市慈善会拨付的5万元善款转到桃红村账户,用于支持修复李家冲小桥和周边港堤的维修。
“原来每逢山洪暴发,村民进不得进,出不得出,很是不便。”18日,桃红村村民吴北祥告诉记者,“现在好了,港堤筑牢了,我们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今年6月,经与湖北昌华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桃红村以50万元现金方式入股昌华公司,实现每年享有固定收益5万元;依托野生黄精资源优势,扩大种植面积,目前已进入前期育苗阶段,预期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发展黑山羊养殖,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扩大黑木耳种植基地,每户平均创收1万元……据悉,当前桃红村上下正在凝神聚力,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旅游产业,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而努力奋斗。
一个扶贫产业,造福一批百姓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不只是口号。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更是全面脱贫的保障。扶贫,不只是授之以鱼,更是授之以渔的过程。
松柏村位于天城镇西北部,与洪下村、桃红村、桂花泉镇相邻。全村共有9个村民小组,356户、1476人。有耕地面积1043亩,山林面积17309亩,其中楠竹12309亩,荒山面积5000亩,是发展畜牧业的天然牧场。
在各项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天城镇松柏村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建成高山绿色有机蔬菜基地50亩,建有养殖大棚3个,现养猪210头,养鸡500只,为贫困户提供就近就业渠道,共吸纳20多户贫因户发展种养殖业。
2017年初,咸宁市慈善会拨付给该村一笔10万元的善款,用以支持该村发展扶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反哺脱贫攻坚。
贫困户的生活忙起来了,脱贫有盼头了,乡亲们发自内心地笑了。
“以前,砍竹片种种菜,一年也就几千元的收入;现如今,村里产业多了,我在基地喂猪,一年也有近三万元的收入。”天城镇松柏村二组村民熊正良是该村熊铁牛种养专业合作社的饲养员。
和熊正良一起在基地务工的,还有付火焰、熊圣良、熊国平等贫困户。对他们来说,产业发展起来了,荷包暖起来了,生活也越来越有奔头。
据悉,合作社的产业模式精准地将众多贫困户纳入到现代化生猪养殖的合作平台,使贫困户享有持续股权收益,保障了不再返贫、持续增收;同时还为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的持续收益,用于改善村社会事业,实现精准扶贫脱贫的多赢局面。